=江山如此多嬌=================西江千户苗寨
桥”:贵州苗乡侗寨的文化承载
8月15日,三龙侗寨“90后”女孩张国丹召集寨子里的歌师们聚在河边的风雨桥上,歌师们唱起侗族大歌,张国丹则在一旁用录音笔录音。
张国丹告诉记者,她父亲是当地侗族文化的记录者,她父亲去世后,她返乡无意间打开父亲的电脑文件夹,“看到父亲留下大量珍贵侗族大歌影像,同时也在父亲的笔记本中发现父亲未记录完的侗戏,”于是,她决定留守乡村,学着父亲的样子,记录和传承侗族文化。
夏日,村民吃完晚饭就会去风雨桥上坐着,吹着风,聊着天。张国丹说:“父亲也不例外,他会架起摄像机,从老辈们的口中了解侗族文化是如何传承下来。”
寨子里的风雨桥不仅是歌师们坐唱的地方,也是村民们休息聊天、相互交流的地方。
图为贵州省黎平县侗家风雨桥。钟恺 摄
风雨几十载,洗濯尘与霜,古瓦依旧在……行至三龙侗寨,远望风雨桥,桥上设有同侗家鼓楼相似的桥顶,楼与楼之间以长廊联接。近观风雨桥,楼顶天花板彩绘龙凤鹤牛等纹样,廊宇内侧檐下承板,彩绘历史人物故事、侗族同胞生产生活情景,山水、花草等壁画……
侗族村寨大多依河而建,每个寨子都建有风雨桥,三龙侗寨里的风雨桥就多达十多个,它展示了侗族同胞生产生活的风貌,更是将各村寨连接在一起。
风雨桥是中国南方河流密布地区比较常见的“功能建筑”,主要服务于河流两岸民众的出行、交往、交流、交融。风雨桥在建筑的过程中,不用一钉一铆,全系木料凿榫衔接,横穿竖插,为了延长桥的寿命和保护其安全,桥面上建造有覆盖桥体的亭廊楼阁,故而形成造型独特、在服务于功能需求外,还能带给人艺术美的享受。
在贵州,像三龙侗寨这样的风雨桥还有很多,尤其以黔东南为代表的苗族侗族地区为多。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麻勇斌看来,风雨桥融汇着乡土社会固有的保护人丁繁衍、促进远近交融、彰显富裕和谐、表达文化个性等美好意涵,因此,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,尤其是文化旅游的兴起,风雨桥的桥面建筑、体量、形态、结构和审美,比百年之前的古代,更加突显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,成为人们敬爱有加和以此为荣为傲的文化符号。
图为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同胞进行“祭桥”仪式。台江融媒供图
在距离三龙侗寨200多公里的台江县,每逢农历二月二,台江县的苗族村寨内,大家都会身着盛装聚在一起过“敬桥节”。苗族女同胞肩挑煮熟的鸡蛋、鱼、腊肉和糍粑等祭祀用品对村里的各种样式的桥进行祭拜,男同胞则吹着芦笙,浩浩荡荡跟随。台江县方召镇反排村主任唐涛说:“曾经河流隔离、沟壑阻挡,正是因为有了桥,才拉近了山里山外的距离,祖祖辈辈都敬重桥,感谢桥。”
图为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同胞进行“祭桥”仪式。台江融媒供图
唐涛告诉记者,村里的人通过“祭桥”,纪念先祖注重修桥补路
留言
張貼留言